深刻理解把握原创性

	老金范文,海量公文素材资料,下载网址:www.laojin123.com,润笔请加微:liaoda199。
深刻理解把握原创性
深刻理解把握原创性  “两个结合”的主要创新点、突出原创性在“第二个结合”上。深刻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的必然要求。
  从主体性切入
  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主体性是原创性的前提。只有建立起坚强的主体性,才能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激发原创性,持续形成思想文化的创新创造成果。文化主体性的建立和巩固,总是离不开历史活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自身在思想文化层面所应扮演的历史角色、所应发挥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知与回答。
  “第二个结合”作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一个原创性、标识性成果,其提出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宝贵历史经验和新鲜实践经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理论上作出深刻认知、在实践中予以自觉维护,进而对从思想文化层面上看“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作出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回答。
  从主体性切入的“两个是、两个不是”论断,即“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文化层面必须担任的双重历史角色,彰显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同时,“文化主体性”这一概念正式出现在党的理论话语中,并在“第二个结合”相关问题的语境中展开论述,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主体性的理性认知和理论自觉。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认知和自觉作为基础,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才会日益巩固和彰显,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性才会不断坚定和激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创造才会不断涌现。基于这样的逻辑和道理,“第二个结合”论断的完整表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的“把”字不可或缺。一个“把”字尽显文化主体性和历史主动性,也留足了进行创新创造的广阔空间。
  明确基本范畴
  任何原创性总是针对特定问题、限定在一定范畴来讲的。一旦泛化为针对所有问题、脱离特定范畴,原创性也就立不住了。因此,深刻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必须明确其所要回答的特定问题以及讨论这些问题所涉及的基本范畴。
  “第二个结合……
试读结束,开通会员文档无限下载使用
收藏 加会员 下载
×
微信支付

打开微信扫码支付

¥28

微信安全登录
打开微信扫码即可登录(新用户自动注册)

手机号注册/登录

×

网站速度
很慢点我

如果您对网站访问速度不满意,

太卡了不好用,

那么请联系我!

微信号:ZhiJun-Tech